广州配资平台 魏忠贤真的坏到透顶吗?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,崇祯帝临死下诏厚葬_君子_宦官_什么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22:46 点击次数:103
我们阅尽铅华广州配资平台,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。
众所周知,从历史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物,往往是多面而复杂的,不同于戏剧或是影视剧中对于人物的塑造,忠就是忠,奸就是奸。比如唐太宗,自然是一代英主,然而他又确实杀死了兄长和弟弟,那他到底是好是坏?在这一角度来分析评价太监,其实他们之中并非都是阴险邪恶、祸乱朝纲之辈。以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为例,一提起这个名字,大家想到的就是他玩弄权术、残害忠良,几乎是从头坏到脚的角色,就连《明史》中也是这么记载的。
然而人毕竟与机器不同,是有主观情感和个人意识的。因此即使是史书,也不可能绝对公允客观。尤其是修前朝史书的,一般都是些变节之臣,这些人才华不缺,但说到气节就差远了。经他们之手所写出来的东西,自然会讨好新主贬低旧朝,要不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在里面。比如给魏忠贤写传的就是昔日仇敌东林党人的子孙,不用想都知道这些人会怎么写他,肯定是一句好话没有,坏处则写得更坏。因此有些学者指出,若不是魏忠贤当年力挽狂澜,为大明续命,“甲申天变”很可能会提前二十年发生。
展开剩余72%自古以来,传统士大夫们是非常忌讳宦官干政的。因为宦官们一般都是因为家贫入宫,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,自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少学识,再加上由于身体残缺而心思狭隘、自私阴险,所以常常干不出什么好事情。不过明朝从永乐时期就有郑和这样出名的太监在朝,再加上万历初年的冯保等人,基本都是正面形象,所以明代皇帝对太监还是比较倚重的。尤其是天启皇帝明熹宗,治国不行,当木匠却是把好手,那国家大事该怎么办?内阁大臣和宦官集团就开始对权力进行争夺。
朝臣里中以高立“道德”大旗的东林党势力最强,他们主张联合君子共同治国,救万民于水火倒悬之中。想法虽然不错,但现实中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君子?况且一旦牵扯到派系利益和政治纷争,哪还有什么清白君子?别说其他派系了,就连东林党本身的夺权手段就不够磊落——晚明三大疑案中,东林党的做法全都不是君子所为。最可笑的是,东林党人们还不懂加以遮掩,结果让宦官们抓住了漏洞和痛脚。魏忠贤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后,就下令阉党编撰《三朝要典》与《东林点将录》,从东林党人策划的诸多政治事件本身出发,围绕其中出现的谜团陆续发难,结果让这些自诩君子的大臣们哑口无言,只能悻悻认输。
当然,党争的胜利不能说明什么,真正于国有益的是魏忠贤执政时期的一些做法,比如声势浩大的财政改革。天启年间,由于土地兼并严重,中央财政极其衰败,魏忠贤找准症结所在后强势打压地方利益集团,强行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同时开征商税以扩大财源。很快,国库就充盈起来,赈灾款和军饷才得以陆续下发,这无疑就是给命悬一线大明打了一针强心针,不管魏忠贤的初衷是什么,但客观上他确实缓解了大明王朝的危局。
熹宗临终之前,嘱托皇弟朱由检说魏忠贤“恪谨忠贞,可计大事”,谁知后者并不以为意,登基之后为显示自己是英明之君,还允许东林党人对阉党展开疯狂反击,魏忠贤也被迫自尽。可是大明王朝并没有因此焕然一新,反而因为东林党人内部的争权夺利而一崩到底,直至灭亡。就在亡国之际,宦官曹化淳感叹:“忠贤若在,时事必不至此。”崇祯皇帝闻言醍醐灌顶,顿时后悔不迭。于是在自缢煤山之前,朱由检下令左右重新厚葬魏忠贤遗骸。需要指出的是,子渊写这篇文章绝不是为魏忠贤翻案,只是希望读者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,每个历史人物都不能简单地被划为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,而一些传统史书的道德价值体系更是有待商榷。
参考文献:
《明熹宗实录》《明实录·崇祯实录》广州配资平台
发布于:天津市